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主办单位:中共贵阳市委党校
国际刊号:1008-780X
国内刊号:52-5029/D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18422 人次
 
    本刊论文
“小额贷”骗局的案例分析以及防范策略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小额贷逐渐出现,其主要服务于大学生这一主体,虽然小额贷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学生生活,但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必须合理做好理财规划,并增强自身防范意识。本文以某高校为例,简要分析小额贷诈骗真实案例,结合小额贷行骗的基本特征,重点阐述其防范措施,以期为广大学生提供良好建议,培养其科学的防骗意识,促进其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额贷;防骗措施;高校;行骗特征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4(b)-0000-00 

  大学生是当今社会消费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大学生有着不良消费习惯,如拜金主义、追求奢侈品等,使得大学生经常出现“资金不足”的局面,为此,部分小贷企业、网络贷款等机构开始面向大学生推出“小额贷”的服务。部分大学生应是非观念不强、防骗意识缺乏,容易轻信各种“小额贷”,从而落入不法份子的圈套。如何提升大学生防骗意识,是当前高校有关部门必须思考的问题,其应该根据大学生认知水平,开展对应的“小额贷”识别活动,确保学生能够科学辨识骗局,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当下,大学生贷款正逐渐成为各大网贷、小贷公司拓展校园市场的主推服务,市面上的“名校贷”、“爱学贷”、“趣分期”、“优分期”等一批贷款平台提供了众多优惠政策及条件,手续便捷、下款速度快、利率相对较低,虽然方便了同学“周转”,但同时也给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后勤保卫处提醒广大师生,远离贷款,谨防被骗。 

  一、简要案情 

  近期,某高校陆续发生学生贷款被骗警情案件,经梳理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形: 

  1.以好处费为诱饵让学生帮忙贷款,拿到贷款后不知去向。某高校李某某报警反映称,李某某以寻找兼职为目的添加QQ好友,QQ好友蛊惑其贷款1.8万元,从中获得提成。李某某贷款成功后实际到账金额不足1.8万元。李某某的个人信息被泄露,校外某人电话联系李某某,希望李某某帮助其贷款,并给予李某某一定的好处费,最终贷款6.7万余元。两次贷款李某某共获得好处5000余元。但校外人员至今未还款,目前贷款平台多次以电话或者短信的方式催李某某还款,校外人员联系不上,不知去向。 

  2.以操作为“黑户”不用还钱为幌子,吸引大学生贷款。2016年1月11日,某高校孙某某报警,通过该学校外国语学院刘某(女)介绍认识校外人员借贷代理,通过代理人在“名校贷”贷款1万元,实际进账8000元。后代理人告知其在进行大学生分期贷款可以操作为“黑户”,可以将孙某某的信息删除并且不用还款,需孙某某支付5000余元费用。孙某某贪图小利,向校外人员转账5400元。但事后贷款平台开始催其还款,此时孙某某发现可以操作为“黑户”不用还钱是虚假信息,但对方已不知去向。 

  3.同学之间“帮忙”借贷,无法偿还。2015年12月,某高校魏某某报案称,某学院郭某某借用其身份信息贷款3000元,承诺分期还款,但实际上未能按期还款,产生了滞纳金。借贷公司要求魏某某还款。此后,该校机械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等学生陆续报案,案情与之相同,均为郭某某一人所为,不完全统计,涉及金额近5万元。 

  4.个人借贷,无力偿还。某高校能源与环境学院大二学生孙某,自2016年3月以来陆续贷款数次,每次有30-40%的好处费交给介绍人,3个月以来,实际到手贷款现金3万,而签订的贷款合同累计达10万元,目前孙某无力偿还,贷款公司人员多次纠缠孙某,甚至控制其人身自由,无奈之下才通知了家长,家长不得不负责还款。 

  从以上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小额贷”骗局主要利用大学生“占小便宜”、“同学情谊”等心理,诱发大学生进行贷款。一旦大学生进入到骗局,很难脱身,且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因此,大学生必须提升自身防范意识,谨防上当受骗。 

  二、其他案例: 

  当前,小额贷骗局不仅有以上几种情况,出现机率较高的“小额贷”骗局还有以下两种: 

  1.帮大学生成功贷款后,冒用大学生的身份继续贷款。某高校吴某报警称,去年4月份通过一个姓王的男子办理了大学生贷款,事后发现该男子未经本人同意继续以其名义在诺诺镑克等网站多次办理贷款累计达35000元。被发现后,该男子声称无需吴同学偿还,自己会按期还贷,但随后销声匿迹。目前贷款网站要求吴同学还款,吴同学怀疑自己被骗。 

  2.遭遇网上虚假贷款公司被骗。2015年12月3日,杨同学在百度上搜索“大学生创业贷款”,检索到一家无需抵押的公司,后杨同学加了对方QQ,对方介绍了公司贷款周期、利率等信息,并传真过来一张贷款合同书,要求杨同学缴纳3000元保险金。杨通过支付宝转账后,对方又以信誉不足要求再转8000元,杨同学又通过支付宝转给了对方,后对方要求再转9000元,杨同学产生怀疑,电话咨询上海银行本部,发现该公司为冒牌贷款公司,银行未开通此项业务。 

  三、特点分析 

  为全面提升学生小额贷款骗局防范意识,应深入分析其骗局特点,主要可以从作案手段、案件特点、原因三方面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1.作案手段: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手机发布贷款信息,以快速提供贷款、无抵押担保、给予好处费、无需还款为诱饵,利用大学生在校用钱心理,骗取大学生个人信息,利用其身份办理贷款,拿到贷款后便失去联系,或者帮大学生成功贷款后,冒用大学生的身份继续贷款,要么以提供贷款前需收取担保金、人身保证金为借口,反复要求受害人汇款。 

  2.案件特点:此类案件迷惑性强,大学生容易上当受骗。不法分子与受害人无过多正面接触,作案手段比较隐蔽,待受害人上当受骗后便失去联系,使案件的侦破难度较大。且此类案件作案获利快,作案又不受地域限制,不法分子可反复、大范围作案。 

  3.原因分析:大学生对银行业务、金融知识了解不够,防备心理不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一些大学生受物质诱惑,希望赚取好处费或者攀比用高档手机、电脑,辨不清真伪,目相信网上货款会帮其解决资金问题,是犯罪分子容易得手的关键所在。   四、小额贷款骗局防范的法律基础 

  为谨防小额贷款骗局,应先了解其法律基础,用法律的手段保护自身权益,其涉及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民法通则》: 

  第九十条规定:合法的借贷关系受到法律保护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 

  第四条规定:人民法院审查借贷案件的起诉时[1],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的规定,应要求原告提供书面借据;无书面借据的,应提供必要的事实根据,对于不具备上述条件的起诉,裁定不予受理。 

  五、防范建议 

  从以上列举的警情案例可以看出,利用大学生贷款衍生出来的诈骗手段五花八门,让想贷款创业、求学消费的大学生防不胜防,一旦被骗对手头并不宽裕的大学生而言更是雪上加霜。为预防此类警情案件,建议从以下几点着手,以提高防范意识,减少财产损失[2]。 

  1.管理好个人信息。千万别贪图小利将个人身份证、户口本、学生证等能证明个人信息的证件借给他人,切莫贪图小利而向网络、地下等非法贷款公司贷款[3],防止上当受骗。 

  2.在与信贷公司、分期付款网站签订协议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协议内容,并看清每月最低消费额以及消费期限等,恶意不履行协议还可能构成合同诈骗,要负相应的法律责任。 

  3.“帮助”同学有条件。在帮助同学的过程中,如果涉及到大量资金或贵重物品一定要立下字据,“亲兄弟明算账”,千万不能顾忌哥们义气使自己和家人蒙受损失[4]。 

  4. 提高对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远离贷款,有困难及时跟家长沟通解决。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应具备最基本的是非判别能力。“小额贷”是当前出现机率较大的骗局,大学生面对此种情况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智,提升对“小额贷”金融风险的防范意识,及时与教师、同学进行沟通,树立正确的、理性的消费观念,远离“小额贷”骗局。学校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通过举办“小额贷”骗局专题讲座等方式,培养学生防范意识,并仔细讲解“小额贷”的法律责任,告诫学生应坚决抵制不良诱惑,尽量防止学生上当受骗。 

  【参考文献】 

  [1]赵红英.我国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与创新,2015,24:28-29. 

  [2]赵佳荣,周强.国外商业银行拓展小微企业信贷的经验与借鉴――基于西班牙桑坦德银行的个案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5,06:121-125. 

  [3]李坚,陈玉杰.沈阳市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商论,2015,28:91-93. 

  [4]骆祚炎,乔艳.私募股权投资效率的随机前沿SFA模型检验与影响因素分析――兼论中国股权众筹的开展[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5,06:82-91.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贵阳市委党校学报》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贵阳市委党校学报》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